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国际国内

《设计频道》——设计名师杨佴采访录

杨佴_副本.jpg

设计师:杨佴

所属公司:杨佴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创办人及首席设计师

简介:杨佴先生在空间定义上,有其个人独到见解和认识。他认为空间是有生命的,不是物理意义的,也就是说,空间像人一样,也要有神与情,要注入与人有关的情节,如文化、本土人情等。作品要不脱离生活,才塌实,有内涵价值。除此之外,好的作品,要运用设计元素制造相互矛盾、撞击,才使作品富有生命。比如,色彩和颜色,在他看来具有质的区别,色彩是有生命力的组合,而颜色只是材料。

 1.jpg

《设计频道》:我有了解到您自幼学习绘画,同时在雕塑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这样的经历对您现在的设计生涯有什么影响? 

杨佴:进入室内设计行业的门槛不高,尤其九十年代初,其实我在工作很多年之后才明白,这个行业所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的广而深,也越来越具有挑战。实用学和美学是设计的重要的价值,这对于我的绘画基础的方面来说,也就可以免去这个重要的必修课程,作品的更高境界及价值的体现,往往最后是它的艺术性所决定的,但艺术天性的意义可能就不是学来的了。

2.jpg

《设计频道》:您曾说“空间是有生命的”,那么在您设计创作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空间的生命感? 

杨佴:其实,任何一个生命事物的诞生都有一个共同点——矛盾的激发和统一,我们把相反的要素放在一起总会有新事物的生命力,比如补色在一起有了色彩感,水火交融形成的火山,两性的不同才有生命的延续,在设计上这是一种思维方式,我善于用不同的、甚至人们认为不可能放在一起的事物融入作品中,虽然很有挑战,但这样才真正具有生命力,反之,作品会平淡甚至缺乏耐久性。设计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是具有制造矛盾和解决平衡问题的建设性的意义。这不只是技术性的理论,更多的还是表现精神的用意。

3.jpg4.jpg

《设计频道》:您曾说过,设计是比例的美学,请您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涵义。您是如何解决空间中的比例关系的? 

杨佴:什么是大什么是小?都是相对而言的,我们所说的空间一定是与人有关的,人来参照空间,空间的高与低、宽与窄,很多情况下都是心理的问题,在设计上我们运用比例的关系来平衡使用者的心灵感受,是具有人性意义上的美学、甚至哲理的思考。我们最容易犯错误的就是眼睛,尤其是非专业的人士,比如一个房间没有放家具前会显得小,但摆上家具后反而会感觉大了,原因是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眼睛就会造成错觉,这从而引起好多的用户在装修期间改变了原有的计划,结果一定很糟。在高耸的空间内,人会变得矮小,从心理上会敬畏环境,比如教堂,但过大的卧室也会缺少安全感,不同的空间比例会带来不同的意义,与我们的心灵息息相关。

5.jpg

《设计频道》十年前,是怎样的一个机会您进入前辈大师高文安先生香港的工作室?在此工作期间,高文安先生对您的设计事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杨佴:我学前就画画,直到长大工作基本没断过,有一个很好的绘画基础和感觉,在去高先生公司之前,我已从业9年,也曾办过几次的设计公司,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可能是高先生看中我的原因吧,还有一点也可能是我对专业的真诚和执着感动了他,那时在他的香港公司里工作(当时还没有在大陆正式设公司),只有我一个是内地的设计师。

90年代的大陆还没有形成设计市场,很多情况下做的不是创意、设计,设计师更多体现的是技术的价值和施工的利益,进入高先生的公司之后,才越来越坚信设计重要的价值还是在于想法,创造力为最高的价值,这和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和感觉也没有太大的不同,设计也是同样的满足生命的创作欲望,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在此之前我还是一直想做纯艺术的事儿,这也是儿时的愿望。

6.jpg

《设计频道》:在您创业的历程中,有哪些经验和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作为一个设计企业的管理者,您对年轻的设计师在职业规划方面有什么建议?

杨佴:在创业方面我不是一个好的借鉴,我是90年代初开始接触设计这个行业的,当时设计在中国没有形成市场,很少人去做纯粹的设计,大部分的设计师基本还是靠施工来养活,从1994年开始入行到2003年的9年时间里,我曾先后做过了三次的设计公司,而对于设计的真正价值的认识其实还不是很清楚,所以,那些年我也就难免走的曲折与彷徨。对于年轻的设计师来讲,首先要认清我们所从事的是创意产业,不是服务行业和制造业,这个意义重大,如美国经济学家所说,“今天的大变革正是创意产业的崛起,很可能是工业革命经过几百年之后的一次新的产业大革命”,一个产业的诞生可能要用几代人的时间,我们或许处在这次浪潮的最前沿,应该说我们赶上了一个不错的时代和行业。其次,创意是发挥、挖掘人的创造能力,是人类最好的资源,我们一定认清它的价值所在,成为有追求的设计师。

8.jpg

《设计频道》:您认为网络平台及行业媒体对您实现理想有哪些推动作用?

杨佴:作用很大,我对网络认识比较晚,但从2013年初加入开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得到了同行和客户对我有比较广泛的了解和认识。通过网络,我也了解和欣赏到同行们更多的好作品,也从中感受到了设计及市场的大趋势,从新估计和调整自己的方向。行业媒体也给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很多设计师都是比较单一的专业性的发展,在网络里,设计师可以不用应对一些专业以外上的表达,只用作品说话,就能够被广泛的认可,提高知名度。网络使世界变小,更容易了解业内动态,使我们有方向性而增强信心。

7.jpg

《设计频道》:您对自己和公司未来发展有什么更好的规划和愿景?

杨佴:当年的同事曾问起过我:“为什么到珠海开设计公司”,我说珠海环境很好,我不喜欢太热闹的地方,其实我没太理解他的意思,还有一点就是当时过于自信,认为到哪儿都一样。其实创意产业对城市的背景要求还是很高的,比如一些传统或偏远的城市都不会太好,珠海虽然是沿海城市,但产业资源和创意的土壤就不如深圳和上海的一些大城市,政府在政策上也有相关的支持,而城市的品牌价值还有更广阔的影响和体现,所以,有机会还是再开拓更适合、容易成长的大环境。我设计这么多年,在03年之前,也没有做过任何的推广,其实耽误了很多的机会,以后会重视网络传媒的力量,让大家更多的了解我的的作品,承接更具有创意意义的任务。我的公司不想向规模化发展,我认为设计公司最多有20—30人也就够了,这样更容易掌握作品的价值意义,做自己喜欢的事儿。

《设计频道》: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国际室内设计网《设计频道》的专访,谢谢

杨佴:也感谢中国国际室内设计网《设计频道》

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