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国际国内

芬兰建筑设计展:尽量谦和 融入社区

      北欧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建筑界关注的焦点,正在红专厂F10铁幕画廊举行的“芬兰建筑精品展”将第五届芬兰建筑双年展带到广州,为广州市民提供了一扇了解芬兰建筑的窗口。与我们所习惯的那些不断挑战极限的摩天大厦和不可思议的建筑奇幻景观不同,这些优秀的芬兰建筑关注社会与自然,讲求简约的设计思维,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用本次展览策展人、协办机构“绿色之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出版人关鸣的话来说,是“谦和”、“平静”,且对中国当下的建筑思潮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实在去年11月,这个展览已经在广州时代地产国际单位艺术中心举行过,当时引起了许多建筑界、设计界专业人士的关注和讨论,但关鸣还是希望能在普通观众更容易到达与进入的场域中继续这个展览,于是就有了红专厂铁幕画廊的这次展览。关鸣引用沃尔特·惠特曼那句“有优秀的读者,才有优秀的诗歌”,来说明建筑设计展与普通观众的关系因为“公共空间是和我们每个人相关的事”。

      因此,此次展览集合了多种形式的展示方式建筑照片、设计草图、项目模型、实物、影像,又在展览LOGO与每件作品前都加入二维码方便观众互动。但关鸣认为展览中最有趣也最重要的部分是存储在展厅中那些iPad中的采访:“那些是采访每一个项目的设计者、使用者的视频,我们下了很多功夫配上了中文字幕,理解起来不成问题。我觉得那才是这个展览的精华,因为里面体现的是他们关于建筑与社会、与人的关系的思考,是他们的价值观。”

      让人充分去使用

      芬兰建筑双年展评委会主席Juhani Pallasmaa这样评价本次参展的作品:“这些作品根植于我们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现实之中,他们没有向我们展现一个幻想的建筑世界,而是力求提升平凡生活的品质……身处这个虚拟现实时代,越来越多人期待可以炮制奇幻的建筑景观,现实主义因此反倒成为一种优点。”

      关鸣告诉我们,芬兰建筑的一个核心特色就是“建筑一定是为人服务的”。在这个争相修建高楼大厦的时代,建成于2011年的赫尔辛基音乐中心反而设计出一种下沉式的结构。大量的设施被布置在地下,以减少地表可见的体量,是为了与这座建筑高度通常只有2~6层高的城市保持和谐。除了音乐厅之外,这座多功能音乐中心还包含排练厅、咖啡馆、餐厅、阅览室、美术展厅等各种设施。“赫尔辛基的人多了一个像城市客厅一样的地方,人们去那里会面、用餐、喝咖啡、看书,不一定就是去听音乐的。这是生活与艺术殿堂的融合。我感觉他们的建筑真是"以人为本",做完了之后是让人充分去使用的。”关鸣说,“我们在展览现场做讨论会,很多人都会提到这些建筑太普通,太平淡。这其实就是芬兰建筑的特点,因为他们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了。大家互相尊重:对人的尊重,对自然的尊重,对社区的尊重。不是每一个建筑都要标新立异,或者是标志性的。所以你看到他们的建筑是尽量谦和,融入社区。 ”

      临时规划颠覆了恒久性

      本次参展的作品,有赫尔辛基音乐中心这样的公共建筑,更有许多小别墅、公寓楼、学生宿舍之类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项目。此外,有一件几乎看不到建筑物的作品引起了信息时报记者的注意。这件名为“卡拉萨塔玛港临时建筑”的作品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当一个大型建筑项目还处于建设过程的时侯,我们能否更加有效地利用建设期的时间和空间?

      卡拉萨塔玛港的新住宅区建设耗时数年。设计者感到附近的场地长期闲置是一种浪费,于是做出临时性的规划,允许赫尔辛基热爱艺术、体育和创意产业的市民在此开设小书吧、咖啡馆,把这里变成了创意产业的聚居区。据关鸣介绍,这种规划为许多市民提供了新的生活机遇。他举例说当地有一个喜欢烹煮咖啡的小姑娘,无法负担商业空间开咖啡店的租金,后来开车来到卡拉萨塔玛港,开起了临时咖啡店,梦想得以成真。

      当地用户认为,临时规划的好处不单是利用了闲置用地,而且让整个区域更加具有生命力。由于在新住宅区建设的过程中,人们需要使用并依赖这块土地,并赋予这块土地一些生活的功能,与之产生互动。因此当建设工程完成以后,这些功能会自然而然地融入新的住宅区。“规划通常都是有恒久性的,但是他们颠覆了这种传统。”关鸣说,“这对设计界是一个新的启发。”

      所谓“欧陆风情”并非真正的北欧文化

      在赫尔辛基苏门林纳堡,有一座建成于18世纪的公寓楼名为“诺亚方舟”,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一座珍贵的历史古迹。这座大楼最初就被当作住宅使用,在2011年进行翻新以后,保持了18世纪风格的外观,而对内部进行了现代化的装修,重新成为高档公寓,对外出租。古建筑的材料以石或砖为主,结构相对笨重,并且对于现代人的居住来讲并不安全。现代化翻新后,如果依然要作居住之用,能够保留外观和内部一些固定的空间,但是需要对结构体系做重新设计,而“诺亚方舟”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

      关鸣认为,项目改造是个全世界都在面对的问题,中国目前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为古建筑保持持续的生命力。“现在逐步发现了一些古村落的价值。关键在于,不是保护完了就只能当博物馆。你要分清哪些东西可以继续使用,哪些东西会变成博物馆,不能每年投一大笔钱,又没人去爱护,等它慢慢败落了,过几年又要重新翻修。”另一方面,他认为还应在投入方面展示更大的决心:“这样的项目费用非常高,可能做一个这样的项目,已经可以建三个类似的新楼了。它不止是设计的问题,而且要测绘、研究这栋楼的历史,明白哪些地方能改,工作量和投入都是巨大的。”

      虽然这是芬兰建筑双年展第一次走进中国,但近年来北欧的建筑风格已经引起了国人的注意,不但不少楼盘打出“欧陆风情”的旗号,甚至有的地区开始兴建“北欧村”。对此,关鸣认为开发商看重的是旅游资源,并非真正借鉴北欧的文化。这种商业开发模式一旦成功,各地就可能以最快、最低廉的方式争相效仿,从而形成泛滥之势,这点是需要格外警惕的。

      观展贴士

      1 展览将持续到3月17日结束。

      2 3月16日将有一场关于集约住宅与绿色环保的讲座,作为展览闭幕活动在红专厂铁幕画廊举行。

      3 第五届芬兰建筑双年展由三个芬兰最为权威的建筑机构主办,分别是:阿尔瓦·阿尔图学院、芬兰建筑师协会和芬兰建筑博物馆。每两年,三家主办机构都会从众多的参选建筑作品和城市规划设计中评选出最为优秀的15个作品作为展览作品,此次入选参展的15件作品是从125个项目中选出的。最后评选出的展览作品可以代表芬兰当代最高水准的建筑设计和建筑理念。